烏龜一直都是寵物選擇的前幾名,
外表呆萌卻也不吵不鬧還能活得久,
在照顧上面也比其他的寵物來得省心省力。
雖然說飼養上比較容易,
但也不是就不用關心牠們了喔!
在飼養烏龜上很常遇到的就是烏龜結石的問題。
為什麼烏龜會結石?
在介紹烏龜結石之前,
我們先來介紹什麼是「酸」?
飼養過烏龜的人應該多少都有聽過烏龜會排酸,
簡單來說就是尿酸(代謝後的產物)。
當生活環境的溼度過低或溫度過高,
進而導致烏龜水分過度流失,
甚至脫水又或是水分攝取不足時,
烏龜體內的水分會被重複循環利用,
時間久了會對牠的泌尿系統造成一定的健康影響,
從而無法順利排出尿酸,
身體裡的尿酸就會過多,
最後會和鈣或是其他物質,
例如:草酸,也有可能是其他的成分結合,
形成尿酸結晶,也就是所謂烏龜結石。
不良的飲食習慣及生活環境是導致烏龜結石的主因,
像是蛋白質比例過高、缺乏維生素、水分的攝取量太少,
都直接影響了烏龜的健康。
烏龜結石分佈在哪裡?
烏龜結石的分佈主要會在兩個地方:
一種會卡在泄殖腔,
烏龜的排泄管道和生殖管道是同一個小孔洞並稱為泄殖腔,
另一種就是在體內,
無論烏龜結石的分佈在哪裡飼主們不容小視,
因為影響到的是烏龜整個身體的運作。
烏龜結石的症狀是什麼樣的呢?
烏龜結石的症狀一般分為三個階段:
初期 (比較不明顯)
如果烏龜的排泄物為中帶有白色或乳白色的膏狀尿酸,
那就說明泌尿系統為健康狀態。
若發現排泄物開始變成稠狀、塊狀、顆粒狀,
就要注意觀察烏龜的身體狀況是否開始有異常。
還會出現食慾下降、活力減少、成長緩慢等細微的情況。
(烏龜一般1-3天排便一次,7-10天排酸一次為正常範圍)
中期 (排泄物有明顯的顆粒)
到了中期排泄物不僅變成顆粒狀態,
排泄次數也開始減少。
食慾不振、行動緩慢,長不大。
晚期 (有明顯病態)
晚期將會出現沒有排泄物也沒有排酸的狀況。
沒有食慾導致不進食。
身體幾乎不動,嚴重則會死亡。
烏龜結石的手術治療
醫生一般會根據烏龜結石的狀況去做治療的判斷,
結石的大小、烏龜當前的身體健康狀況、
飼主的餵養情況都會成為評估治療方式一部分。
烏龜結石-小型結石
小型的結石有兩種方式可以發現:
一種是當小型結石卡在泄殖腔的時候,
會將泄殖腔撐開並能看到灰白色的物體(結石);
另一種是當烏龜定期至動物醫院照X光時在體內發現。
若醫生檢查後判定為小型結石,
將會採用超聲波的方式將小結石震碎從而排出體內,
恢復期大約會在3-7天,
考慮到有時候震出來的碎片可能割傷組織,
這樣恢復期就會再拉長。
有時候也會遇上結石又滑回去體內的情況,
就需要增加震碎的次數。
烏龜結石-大型結石
若結石卡在體內,
飼主很難從外觀上分辨出烏龜是否有產生結石,
只能通過烏龜的日常生活狀態去判斷,
或是定期至動物醫院照X光的時候才能夠檢查出來。
在這段時間中,
有可能會讓原本小型的結石慢慢變成大型結石。
經過醫生的評估後無法採用震碎的方式取出結石,
將會用開殼取出的方式進行治療。
了解正確的飼養
資訊十分重要!
近期網路上流行著一種說法,
造成烏龜結石的原因可能是過多攝取蔬菜中的元素。
這樣的說法間接的影響飼主,
不敢過多的提供蔬菜給烏龜食用反而用飼料替代。
但其實過度的給烏龜食用飼料反而會導致蛋白質過高的問題。
接著由於營養不均衡,烏龜食慾下降。
飼主又開始擔心烏龜的生活環境是否不良並將濕度提高加熱,
導致水分不足至脫水,最終造成結石。
一連串的誤導反而讓烏龜的健康急速下降。
烏龜結石
專業醫生怎麼說?
亞幸動物醫院周明賢醫生呼籲大家:
預防重於治療!
首先要了解目前市面上作為寵物的烏龜
主要為來自印度、非洲的陸龜,
也就說明了台灣並不是它們的原生環境。
所以我們不應該強迫烏龜來適應台灣的環境,
而是要營造它們的原生環境。
有了這個觀念之後,
再做到這最基本的四點:
營養均衡、水分充足、控制濕度、定期檢查。
日常中也可以讓烏龜多曬曬太陽、泡熱水、
注意鈣的攝取等,
才能有效預防烏龜結石的問題。